关于2021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
综合报告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各级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20〕76号)和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准备工作的函》(庆人大常办函字〔2022〕25号)精神,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2021年,全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有效落实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强化监督,主动作为,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情况
1.机构和人员。截至2021年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独立核算机构2134家,人员编制6.74万人,实有6.41万人。按隶属关系分,市级263家,人员编制1.23万人,实有1.15万人;县区1871家,人员编制5.51万人,实有5.26万人。按单位性质分,行政单位583家,人员编制1.19万人,实有1.09万人;事业单位1551家,人员编制5.55万人,实有5.32 万人。
2.资产负债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国有资产总额369.61亿元,负债总额27.33亿元,净资产342.28亿元。按隶属关系分,市级资产总额57.36亿元,负债总额11.39亿元,净资产45.97亿元;县区资产总额312.25亿元,负债总额15.94亿元,净资产296.31亿元。按单位性质分,行政单位资产总额187.57亿元,负债总额11.11亿元,净资产176.46亿元;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82.04亿元,负债总额16.22亿元,净资产165.82亿元。
3.资产构成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固定资产130.68亿元,在建工程26.32亿元,无形资产10.58亿元,流动资产38.03亿元,长期投资1.52亿元,公共基础设施等其他资产162.48亿元。其中市级固定资产27.59亿元,在建工程12.75亿元,无形资产1.82亿元,流动资产12.95亿元,公共基础设施等其他资产2.25亿元;县区固定资产103.09亿元,在建工程13.57亿元,无形资产8.76亿元,流动资产25.07亿元,长期投资1.52亿元,公共基础设施等其他资产160.24亿元。
4.资产配置、处置和收益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配置资产原值60.69亿元。其中市级11.52亿元,县区49.17亿元。全市处置资产原值7.21亿元。其中市级0.61亿元,县区6.61亿元。全市资产收益3896.42万元。其中市级169.73万元,县区3726.69万元。
(二)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情况
1.企业户数和人员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国有企业共计84家(子企业86户),职工人数7904人。其中市级国有企业23家(子企业34户),职工人数3679人;县区国有企业61家(子企业52户),职工人数4225人。
2.资产负债及运营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590.93亿元,负债总额317.11亿元,所有者权益273.82亿元,资产负债率53.66%。其中市级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33.93亿元,负债总额170.96亿元,所有者权益62.97亿元,资产负债率73.08%;县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57亿元,负债总额146.15亿元,所有者权益210.85亿元,资产负债率40.94%。2021年,全市国有企业营业收入20.6亿元,利润总额-2.56亿元,净利润-2.06亿元。其中市级国有企业营业收入7.45亿元,利润总额-2488.19万元,净利润-2915.75万元;县区国有企业营业收入13.15 亿元,利润总额-2.31亿元,净利润-1.77亿元。
3.国有企业上缴税费情况。2021年,全市国有企业上缴税费3704.34万元。其中市级1325.19万元,县区2379.15万元。
(三)全市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情况
1.土地资源。2021年,全市土地总面积4067.59万亩,其中耕地983.97万亩、园地45.19万亩、林地1312.43万亩、草地1334.63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2.95万亩、交通运输用地52.39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88万亩、湿地10.12万亩、其他用地134.05万亩。
2.矿产资源。全市共发现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18种,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种(石油、煤、制碱用灰岩、石灰岩、白云岩、玻璃用砂岩、建筑用砂、砖瓦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其中石油总资源量78.7亿吨,探明储量32.1亿吨;煤炭预测资源量2360亿吨,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215亿吨;现有探矿权3个(正宁罗川、环县毛家川、环县马福川),采矿权4个(正宁核桃峪、宁县新庄、环县刘园子、环县甜水堡二号井)。天然气总资源量20000亿立方米,探明423亿立方米;建筑用砂普查资源量2.5亿吨,砖瓦用粘土储量5.16万亿吨,白云岩储量1.86亿吨,石灰岩储量1225.9万吨。
3.森林资源。全市林地总面积1312.43万亩,森林覆盖率26.15%(其中子午岭森林覆盖率65.96%),森林蓄积量1652.24万立方米;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63.2万亩;风景名胜区1处(小崆峒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7处100.3万亩(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周祖陵森林公园、巴家咀森林公园、华池双塔森林公园、潜夫山森林公园、老爷山森林公园、夏家沟森林公园)。
4.草原湿地资源。全市共有天然草原面积2108.4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1920万亩;湿地面积30.1万亩,其中河流湿地28.2万亩,人工湿地1.9万亩。
5.水资源。境内主要有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及葫芦河5条河流。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26.7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8.4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3.3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87.4立方米/人。
二、主要工作
(一)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健全资产管理制度。针对当前全市资产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了《庆阳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庆政办发〔2021〕25号),进一步强化财政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资产主管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主体责任,调整优化审批权限,加强房产、土地、车辆等重大资产管理,探索无形资产和流动资产管理,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2.夯实资产管理基础。一是明晰管理责任。健全“财政部门(机关事务部门)、主管部门、使用单位”三个层次的资产管理体系,财政部门(机关事务部门)持续强化综合监管职责,加强资产管理顶层设计,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要求;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资产监督管理职责,组织落实本部门资产管理各项制度和措施。资产使用单位切实承担主体管理责任,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高效利用。二是加强资产核算。严格执行新政府会计准则,督促资产使用单位按规定设置资产账簿,建立资产卡片,加强资产核算,确保账卡相符,账实相符。三是强化内控管理。推行“三位一体”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确保资产管理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四是夯实工作基础。突出抓好“两个系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做好“三项重点”(资产的配置、处置、监管)工作落实,完成“四种报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报表、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中央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资金清算报表)精准编制,不断夯实基础,强化管理,系统科学规范、数据动态监控、监督全面覆盖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3.积极盘活国有资产。无偿划拨土地资产4处(宁县林管分局办公旧址划拨宁县政府、西峰城区南大街供热收费点和广场路热源厂调拨西峰区政府、市地震局原办公场所划拨陇东学院附中)。盘活国有资产8宗(市救助管理站原办公场所、市节水试验推广服务站综合楼、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原办公场所、深圳办事处办公场所、原庆阳地区商业学校旧址、原市妇幼保健院办公场所、陇东报社原办公场所及庆阳市陇剧研究所办公场所),收入列入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到具体项目。认真落实全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任务,集中开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自查清查,清理出闲置国有资产7宗(市节水技术试验推广服务站、市供销社、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种兔场”、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7个单位闲置土地)。
4.强化国有资产监管。认真贯彻《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坚持以“存量定增量”,严格执行资产审批程序和采购限额标准,严把资产配置关和处置关。年内市级处置资产191笔,原值0.61亿元,上缴财政169.73万元。集中整治“未审先购”问题,严肃查处漏报虚报瞒报等配置资产行为;积极开展在建工程转固专项整治,2021年全市转固在建工程149387.44万元。制定《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清理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对市体育馆、北师大等30个单位开展重点抽查。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情况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脱钩改制。采取整合重组、关停并转等方式,分类有序推进市直部门管理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市直列入第一批脱钩改制的9户国有企业,已有庆阳公交集团等6户企业签订了整体脱钩移交协议,统一移交市政府国资委监管。市农工商公司于2021年6月注销;市建筑设计院、市交通运输队正在加快推进改制。二是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政策5方面39项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深化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国资监管工作体系、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已完成29项。协调庆阳能化集团制定《脱困改革工作方案》,对优势资源和主业进行业务剥离,通过注资、重组等方式,促进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督促市农投和甘建投参股组团发展,提升经营效益。三是深化市属企业绩效考核和薪酬改革。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与已脱钩改制的7户市属企业签订业绩考核责任书,推动企业监管精准规范。制定《庆阳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及经营业绩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庆阳市市属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审核认定办法(试行)》等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工资机制改革。采取“一企一策”、试点先行的方式,确定金盾公司为改革试点,为进一步推动市属国有企业薪酬改革、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积累经验。四是推动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面深化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市建筑设计院、交通运输服务中心等3户企业公司制改革。
2.强化国有企业监管。做好债务风险管控,落实企业债务风险化解主体责任,强化负债规模和负债率双重管控,注重协调和帮助企业解决债务问题。成立庆阳能化集团债务化解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资产处置、清收欠款、债务展期、公司重组等债务化解等工作,审核债务展期1.63亿元。组织对市属国有企业预发工资差补、车补等津补贴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清缴收回249.25万元。加强与央企项目合作,经过甄别筛选,反复对接,已列入央地合作的13个项目2021年底全部开工建设,投资总额883.38亿元。积极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平台,不断织密国企监管网。
3.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围绕国资监管国企改革“1+N”政策文件,制定《关于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企业监管政策体系。制定《庆阳市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庆阳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市属企业主业管理办法》,推进国企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清理清退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完成3户“僵尸企业”和1户亏损子企业治理,完成8户央企、省属驻庆企业“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暖和物业管理)分离移交和6179名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环保责任制,排查整治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落实清单管理,督促企业加强重点敏感时段管控,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经营活动。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
1.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切实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全市耕地面积983.97万亩,大于省级规划下达我市962.53万亩保有量任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75.8万亩,保护率80.6%。落实耕地补充任务,5个省级综合整治项目通过评审入库。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理整治,46宗新增问题整治到位24宗。6.28万亩油气用地违法违规问题,已上报3.83万亩,审批3.02万亩。扎实开展闲置土地处置工作,依法依规逐宗制定整改方案,核查闲置原因,明确处置措施和整改时限,全面开展查处整改工作。2021年全市共处置闲置土地39宗734.8亩,处置率58%。
2.合理安排项目用地。严格落实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和工业等商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优先保障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建设项目、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等用地需求;2021年全市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68宗18279.9亩。加快处置批而未供土地,严格落实“增存挂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处置“五未”土地。全年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513.38亩,处置率为20.4%。
3.扎实开展生态保护。认真履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防治并举,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严守生态红线,严把审批关口,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完成1644处历史遗留矿山图斑、44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图斑的核查填报工作,中央、省生态环境警示片中4个问题正在整改。全面实施恢复治理工程,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工程,争取西峰区蒲河沿岸废弃砂矿综合治理项目资金800万元。认真做好古生物化石保护,全面提升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影响。提速推进国土绿化,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55.64万亩。启动实施了“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和“一村万树”工程,完成造林23.77万亩,森林抚育29.7万亩,补植补造59万亩,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123.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原植被覆盖度均达到预期增长指标。
4.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亚行贷款、国土绿化等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相继落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林草生态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和碳汇林基地建设、环县北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黄土高原草木本植物园等项目正在汇报衔接和做前期工作。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专责组,压紧压实保护修复责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责任体系,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完成国土“三调”数据融合、公益林优化、林地“一张图更新”、草原监测评价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破坏林地、捕杀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制定保护区内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审查行政许可17项。
三、存在问题
(一)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一是制度执行还不够严格。资产管理制度落实不彻底,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融合不够,资产处置、权属登记不够及时。二是资产管理有待规范。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主体管理职责落实不够有力;“重资金、轻资产”和“重购置、轻管理”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已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未及时转固;个别单位土地、房屋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三是管理效能有待提升。资产配置与资产使用、处置衔接不够紧密,资产统筹调配、信息互通和共享共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资产管理人员的配置、业务水平与现行资产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二)国有企业管理方面
一是企业债务压力加大。市属功能类国企承担大量政府性投资任务,企业总体负债增速高于所有者权益增速,债务压力加大,债务风险上升。二是国资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少,发展数字经济、节能环保、健康等领域缺乏主体支撑,完全竞争领域涉足偏少,整体布局仍需优化。三是企业改制进度缓慢。市直企业脱钩改革工作还未达到时间和质量要求,体制机制问题未及时有效解决。工作方法还不够活,国企改革的方式途径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
一是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存在管理范围不够完整、计量不科学等问题;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属性、各类资源要素综合管护和生态管理“三位一体”管理体制亟待建立。二是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仍需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瓶颈难以突破,项目违法用地问题整改尚未彻底。土地整治后备资源匮乏,政策处理难度大;垦造耕地路径持续收窄;人均建设用地少,建设用地复垦有限。三是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建设用地供应多以增量为主,盘活利用存量和高效用地不够,土地批而未供和闲置问题突出,煤炭资源开发进展缓慢,煤层气勘查开发尚未起步,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制度引领,推动行政事业资产提质增效
一是进一步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调查研究和论证,以《庆阳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为基础,结合全市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积极做好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监督检查等环节管理制度的废止、修改和制订等工作,尽快形成完备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持续提高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资产科学管理。提高站位,把资产管理放在与资金管理同等重要位置,全面推进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落实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严格资产会计核算和管理,确保全面、真实、客观反映国有资产家底,推动各级各部门更好地落实资产管理责任。三是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效能。加快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国库管理相结合,强化资产配置与资产使用、处置统筹管理,切实提升资产配置的科学性。积极探索资产绩效管理,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结果运用。加快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避免资产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切实提升使用效益。严格制度落实,强化内部控制,严肃监督问责,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落地。
(二)改革引领,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市级国企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围绕做大资产规模、提升市场活力,统筹市级国资国企加快推动国有资产资源整合,促进结构调整,使资源要素向主业或重点领域流动,形成功能更明确、主业更突出、分布更合理、运转更高效的国资国企布局结构。强化风险防控,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加快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力争到2024年底前公司信用评级达到AA+、总资产达到300亿元以上。二是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法人治理各个环节,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完善议事机制,形成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国企治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推动国企薪酬改革、绩效考核等工作落地;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明确监管重点,精简监管事项,完善监管体制,推动监管职能转变。三是改革国企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着力打造高素质企业干部队伍。积极探索员工总额分类管理机制,健全市场化用工制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和渠道。完善国企领导人员综合考评和薪酬核算机制,提升企业活力和凝聚力。四是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以投资和债务为重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化风险源头防控。优化产权、财务等基础监管,建设经营性资产统一完整、全覆盖监测体系。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规范经营决策程序,完善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加快瘦身健体和提质增效,优化内部结构,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活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规划引领,推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站高谋远编制蓝图。加强战略空间规划研究和管控,健全市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全市发展层级和水平。二是坚持节约集约,精准高效保障发展。进一步优化矿业结构和开发利用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力度,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把市城区“批而未供”土地纳入平台融资机制,增加公司的资产量。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改革走实走深。在符合相关规划、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前提下,积极探索矿产资源开发资产入股收益,形成资源开发与入股分红有机融合,实现效益和资源最大化。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一村万树”工程绿化达标村,持续推进“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启动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推动绿色发展。
(四)党建引领,推动国有资产监管水平提升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企业改革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全过程,加快建立统一归口、责任明确、有机衔接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健全党组织有效参与国企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切实落实国有资产管理领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通过纪检监察、巡察督查、审计监督和日常监管等方式,构筑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机制。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政治作风建设和资产监管业务学习,持续推动全市国有资产监管水平提升。
下一篇: 关于全市学前教育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