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研究体会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责任编辑: 来源: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时间: 2022-07-29 6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下面,我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结合庆阳实际和自身工作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庆阳是一个农业大市,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以赴强基础、抓产业、优环境,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过去五年,全市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40万吨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二五”增长了50%,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尽管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还存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产业发展规模小、链条短、加工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欠账等一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报告中中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破解瓶颈制约,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落实方法和实践路径。要准确领会会议作出的战略考量,从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局工作中的定位,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入手,立足庆阳实际,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同谋划、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坚持不懈抓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农业强,农村才能美,农民才能富。党中央决定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庆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产业扶贫与促进产业振兴有机结合,立足资源特色和地域特点,发挥比较优势、聚焦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拉开架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提出了“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总体思路,优化“四带四区”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了以肉羊、苹果、生猪等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引进中盛、海升、正大等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性,引领全市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群化的方向加快发展,成效比较明显。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的肉羊、生猪存栏量分别达到了318万只和104万头,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还建成全国最大的自根砧苹果基地庆阳苹果跻身“十大绿色甘味”;肉羊产业加快向全产业链发展,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攀升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庆阳实际的农业产业化新路子。但客观地看,庆阳现代农业的发展仍然处在起步和追赶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产业链条短,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带动力、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等特征依然比较明显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长期去抓。应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住国家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战略导向和重大机遇,既要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绿色化、优质化、高效化、品牌化发展;更要注重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健全完善协同高效的配套支持政策体系,优化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优品质、调高质量、调出效益,不断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应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让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应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规范化水平和服务带动能力,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三、下大气力抓乡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报告从“规划、宜居、公共服务、人才”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如何在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下,更好推动和保障这项工作能够在庆阳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拟应抓好这么几点。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建设乡村。缺乏规划引领是庆阳市乃至全省乡村建设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空间,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二是紧盯更加宜居建设乡村。与城镇相比,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不高、条件相对滞后。要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质量,补齐水电路网等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三是统筹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乡村。要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推动形成县域统筹规划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四是着眼配强人才队伍建设乡村。乡村建设关键靠人才、难在缺人才。要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强化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支持,做好“内培、外引、运用”三篇文章,吸引各类人才投身建设乡村、推动乡村加快发展、全面振兴。

四、持之以恒抓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我们应增强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制度障碍的能力,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强劲内生动力。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发展体制。要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真正让农民吃下“定心丸”。要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

五、接续努力抓脱贫成果巩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去年,我市已经如期实现了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1.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老区人民彻底告别绝对贫困,迎来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按照中央部署,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且国家将在乡村振兴上会对西部地区给予集中支持。应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工作思路,找准着力点,系统谋划,加快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改善人居环境向生态宜居转变、移风易俗向乡风文明转变、夯实基础向治理有效转变、稳定脱贫向生活富裕转变。要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快速发现、立即响应和帮扶机制。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

(作者: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人秘科  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