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工作报告
关于全市“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责任编辑: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时间: 2024-01-09 115

202416日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是市委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构建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立足我市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推动种植、养殖、菌业之间双向闭合循环利用的庆阳实践。为进一步掌握全市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现状,10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农工委、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专家、基层人大代表50余人,成立专题调研组,赴西峰、华池、合水实地走访调研,与长期工作在三农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农业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深入交流,召开座谈会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具备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显著优势

调研组认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庆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特征高度契合,特别是我市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前景未来可期。

(一)良好的种养业基础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最大底气。庆阳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种植业、养殖业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种植业方面,全市共有耕地面积984万亩,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常年在460万亩以上苹果栽植面积130多万亩,年产出鲜果120万吨,产值近100亿元。养殖业方面,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县一特色的布局,推动优势产区集聚发展,环县成为全省养羊大县,镇原建成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产业基地,西峰、镇原、宁县成为存栏10万头以上的生猪产业大县。全市建成养殖专业乡镇28个、专业村166个、万只(头)畜禽养殖场148。全市种养业每年可产生农作物秸秆159万吨、畜禽粪便890万吨、果木枝条34万吨,均可作为食用菌生产的优质基料,能够满足大规模食用菌生产需求。这些良好的基础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本地农业废弃物原材料价格低廉,运输距离短,有利于控制生产经营成本。

(二)独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市食用菌优势产区的核心地位。优质食用菌生长对环境温度温差有较高要求,其中,低、中温型食用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8 ℃24 ℃,生长环境不能超过28 ℃。目前全国食用菌主产区集中在东北、河南、山东、福建等地,同上述地区相比,我市具有两大独特优势。一是食用菌生产季温度适宜。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背靠子午岭林区,气候冷凉,全年平均气温10℃左右,夏秋两季平均气温19 ℃,尤其适合中、低温型食用菌生长,如香菇、木耳、双孢菇、猴头菇、羊肚菌等。而浙江、福建、四川等南方产区夏季温度过高,比如福建,夏季有长达近100天的高温天气,平均气温超过30℃,不利于食用菌的生长。以黑木耳露天栽植为例,其他产区每年最多仅能生产2季,而我市每年最多可产3等情况下平均产值可高出20%30%。同时,我市气候冷凉,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减少了电能消耗,生产成本更低。二是全年昼夜温差大。我市海拔800—2100米之间,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2002600小时,高海拔和充足的光照让我市的昼夜温差很大,特别是每年5月至9月食用菌生产期,昼夜温差能达到12 ℃左右,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积累。而河南商丘、福建宁德等产区,食用菌生产期平均昼夜温差不足8 ℃,对比下来,我市食用菌品质更好、产量更高。在调研中发现,我市生产的黑木耳耳片平均厚度都在1.2毫米以上,含水量低于12%,远超国家一级黑木耳标准(含水量低于14% 耳片厚度1毫米以上)。华池县生产的香菇85%达到行业一级标准(菌盖直径56厘米,菌柄34厘米,菌肉为白色或浅黄色),花菇率达到75%,在市场上,花菇每斤比香菇贵2元以上,且供不应求(香菇6.5元每斤,花菇8.5元每斤),对比东北、河南等产区,其花姑率不足30%。山庄乡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说,自己从事食用菌种植20余年,在东北、河北、陕西等地都建有食用菌生产基地,华池县生产的食用菌肉质饱满、色泽鲜艳,品质更好,是全国最好的出菇基地。

(三)反季节生产让小蘑菇具备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我市食用菌每年生产周期为5月至9月,与东南地区食用菌10月至5月大量上市形成明显的产出时间差,有效填补了南方市场的季节性空白。独特的气温、光照、土壤、降水等优势,也增加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人无我有”“错峰头机遇优势,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加之我市交通便利,紧邻西安、银川、兰州等中心城市,便于食用菌冷链保鲜运输,能够快速供应到市场。

(四)饮食结构逐步转变让食用菌产业前景广阔。随着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一荤一素一菇口号的提出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用菌美味、营养、保健及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需求量逐年提升。人工种植食用菌自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兴起,迄今已有40年的发展历程,每年生产规模以10%20%快速增长。目前,全国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年产量已突破4100万吨,产值达到3000亿元,国内年消费量3200万吨,且消费量仍以每年5%~8%增长,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省近年来也积极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今年全省预计总产量35万吨,产值40亿元。食用菌已成为继粮、棉、油、水果、蔬菜之后第六大农作物,可以说是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二、种养菌双向闭合循环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上下积极探索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有效路径,推动形成农业资源高效配置、双向循环利用、产业全链增值的长效机制,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格局起步良好。

(一)积极构建市域内大循环。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入选2023年全国绿色农业发展典型案例,一核示范引领、二带强力驱动、三廊稳定支撑、四区协调运行(现代绿色循环农业核心区;一横一纵两个优势产业示范带;三个高质高效生态农业廊道;四个联农带农优势产业区)的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市上出台《庆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食用菌产业推进措施》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全面落实生产要素、税收制度、人才补贴等8大类99条优惠政策,全面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强化产业资金扶持,市财政安排有效衔接资金2.02亿元支持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发展,出台《庆阳市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贷款贴息办法》,市、县设立1亿元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采取即贷即贴、见贷即贴的方式,对新建和改扩建农业产业化项目给予贴息支持,引导134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7.81亿元,兑付贴息资金2173.85万元,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各县区因地制宜创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打造一区多园循环农业发展平台。目前,全市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之间的双向循环体系基本建成。比如,西峰出台《农业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措施》,对新建食用菌大棚每棚奖补3.5万元,脱贫户建办奖补5万元;农户栽植菌棒每个补助0.25元,企业和合作社生产每个补助1元。环县出台《食用菌产业奖补办法》,企业、农户生产每个菌棒奖补1元。镇原出台《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产业推进方案》,对生产食用菌菌棒1万棒以上的主体,每棒补贴1元,新建50亩以上的食用菌种植大棚按照第三方决算价的60%予以扶持。合水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新建食用菌大棚每个补助2万元,补助资金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对村集体分红,生产平菇菌棒每个补助1元,黑木耳菌棒每个补助1.5元,设立50万元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奖励食用菌种植总量和增量前三的乡镇。华池出台《帮扶项目联动带农机制实施方案》,强化食用菌产业带农增收,给与农户有联结机制的企业、合作社,生产香菇菌棒每个补贴1.2元,黑木耳0.8元,企业新建一条食用菌生产线,最高可补贴总投资的30%

(二)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健全。全方位推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县有回收企业、乡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布局。新建农作物秸秆、苹果剪枝、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收储加工服务公司7家,以社会化服务机制保障循环农业发展。各县区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进场入户、进村入社,广泛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宣讲与技术服务,指导规模种养企业做好废弃物收集管理,落实好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规定,推进农业废弃物有效回收利用。

(三)利用途径多元迅速发展。积极实施枝条秸秆、畜禽粪污、菌渣废料等农业废弃物饲料化、肥料化、菌料化多元利用,以绿色循环模式推进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粮改饲,完成玉米秸秆青贮352.17万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5%。积极推广堆肥发酵、液体粪污发酵处理等技术模式,推动粪肥高效低本还田利用。培育生物有机肥和培基质生产加工企业,开展食用菌废料综合利用。比如,宁县引进中农信投(庆阳)农业有限公司,建设集小麦秸秆堆肥发酵蘑菇基料、周年化菌菇种植、有机菌菇深加工、冷链储运配送、菌渣有机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年可消化秸秆14万吨、鸡粪9万吨(镇原圣越公司每年产鸡粪约9万吨)。目前,全市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菌糠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1.2%90%95%

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多方效益初步显现

调研组认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有力推动了我市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绿色循环农业转变的理念之变、从依赖资源向依靠科技转变的动力之变、从过去种养循环向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转变的格局之变,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带动效益的互补共赢

(一)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了乡村宜居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一是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一方面,秸秆枝条随意堆放影响村容村貌,以玉米秸秆为例,我市玉米种植面积约为260万亩,每年秋冬季节,玉米秸秆遍布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多作为生活燃料和粗饲料利用。随着全市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对青饲料的需求也逐年上升,玉米青贮规模不断增加,从源头上杜绝了秸秆随意堆放的现象,不仅减轻了农民劳作的负担,还保护了农村环境,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日益被种植户接受。另一方面,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现代粪污处理技术的运用推广,传统养殖业粪污随意还田、气味刺鼻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二是土壤改良进程不断加快。我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2.4/千克,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易出现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减少、微生物种群减少、营养结构不适宜等问题,影响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当前,全市年产畜禽粪便890万吨、菌棒近6000万棒,为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种养菌有效衔接,全市扶持壮大有机肥生产加工企业17家、年产有机肥53万吨,畜禽粪污、菌糠资源化利用率逐年上升。低价的有机肥备受农户的青睐,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推动了全市的土壤改良进程。

(二)种养菌产业一体叠加,经济效益有效提升。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我市农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一是土地产出率逐步提升。我市耕地面积占全省的12.6%,去年农业增加值125亿元,只占全省的8.2%,农业整体产出和土地占比存在明显差距。调研组认为,随着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发展,我市土地产出效率得到提升,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以黑木耳为例,露天栽植每亩约需菌棒1万个,生产一季80天,可产干木耳1000斤,市场收购价每斤约37元,亩产值约3.7万元1000*37元),抛去菌棒成本约2万元2*1万个)、人工15003*5*100元)、水电费500元,有利润1.5万元,一年生产2季,每亩利润可达3万元。大棚立体栽植黑木耳每棚400平米)约需菌棒2万个,可产干木耳2200斤,每斤约35(棚栽价格略低于露天栽植),亩产值约7.7万元2200*35元),抛去菌棒成本约4万元2*2万个)、人工40008*5*100元)、水电费500元,有利润3.25万元,一年生产2季,单棚利润可达6.5万元。这与苹果产业相比,亩产值高出2—4万元。二是食用菌成为新的增长点。去年以来,全市建成绿色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27个,生产大棚20512054亩,露地栽培面积1170亩。其中,今年新建生产基地10个,大棚906812亩,食用菌产量达到14548吨,是2022年的4倍,产值达到2.5亿元,食用菌产业基地不断壮大,生产规模快速增长。比如,西峰区庆阳黑木耳菌种选育基地,配套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菌种、菌棒生产设备,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培养架及空气净化系统,菌棒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棒。华池县重点打造的山庄、城壕、林镇食用菌生产基地,预计今年生产食用菌6000吨,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前三季度,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108.96亿元,增长5.6%,总量全省第六,增速全省第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5元,增长8.4%,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三是食用菌销售渠道畅通。各生产基地在向市内超市、市场、零售店供货的基础上,依托市内大型食用菌龙头企业,建立订单生产、保价回收、市场化营销模式,产品迅速销往市内市外。调研组在合水了解到,合水鑫旭食用菌有限公司,于2021年建成投产,占地500余亩,建有食用菌大棚153座,年生产香菇800余吨,黑木耳70余吨,外地客商纷纷上门收货,现采现发,产量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呈现出产销两旺”“供不应求的好势头。同时,市上积极开展产品推介,通过举办福建食用菌招商推介活动、第二十九届兰洽会食用菌企业庆阳行等活动,签约食用菌产业合作项目2324.51亿元。组建庆阳市食用菌产销协会,吸纳会员77个,扩展生产销售渠道。目前,本地食用菌已经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西安等省市,外销日本、加拿大等国家。

(三)发展理念得到转变,带动效益明显增强。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全市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浪潮里。一是带动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庆阳农耕文明深厚但传统观念强固,农民习惯于靠天吃饭,对现代农业认识有偏差,多数认为农业就是种植和养殖,属于弱势产业,发展潜力不大。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构建,带来生产方式巨大变化,深刻改变了庆阳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调研组看到,各级上下对于食用菌产业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经济效益高等优势有了深刻认识,发展理念得到深刻改变,纷纷参与其中,产业发展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好势头。同时,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发展,极大改变大家对饮食结构的认识,一荤一素一菇是调研组一路上听到干部群众讨论最多的话,食用菌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以及增强免疫力等食疗和保健功效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必将为我市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二是带动本地企业发展食用菌产业。随着我市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本地民营企业家也纷纷投身食用菌行业,实现本土企业从无到有的突破。截止目前,全市培育本地食用菌生产企业9家,形成了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本土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比如,庆城县企业家孙超鹏,2018年成立合作社从事食用菌种植,生产规模小、技术简单、效益不高。2021年开始,全市大力推广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政府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技术指导、种产销一体化服务带动下,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于2022年成立鹏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截止目前,已建成1000平标准化菌棒生产车间1处、大棚190座,引进年产500万菌棒自动化生产线1条,年产菌棒328万棒,食用菌2460吨,产值3000万元。今年6月,与陇东学院合作成立食用菌产学研示范基地,建立食用菌专家工作站,是我市本土企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带动农民增收的典型。三是带动农户群众增收致富。我市探索推行龙头企业管两端、中间生产群众干的经营方式和家庭农场生产模式,构建企业借棒、农户还菇”“企业统一建棚、农户返租经营”“企业统一供棒、订单保价收菇、农户建棚养菌等多种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比如,西峰区司官寨村积极发展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村牵头、组建设、户入股方式融资2287万元,建成菌棒生产加工厂1处,食用菌大棚125座,使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体,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赵坳组的58座大棚专门生产菌棒,高庄、沟西两个村民小组的67座大棚只管出菇,产品由合作社统一解决销路,农户们参与热情非常高,最多的一户入股40多万元。香菇生产基地年可生产香菇1300吨,今年保守估计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为群众提供了可观的分红收入。目前,全市建办食用菌种植合作社28个,培育种植大户45个。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传统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种植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今年以来部分县区连续受到春季大范围低温冻害,夏季干旱、冰雹灾害影响,苹果、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比如,宁县苹果受低温冻害影响,产量大幅下降,环县、庆城、镇原部分地区夏季长期干旱导致小麦、玉米大面积减产,群众损失严重。养殖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今年生猪、肉牛、肉羊价格下跌,生猪价格从24/公斤跌到13.6/公斤,肉牛从36/公斤跌到24/公斤,肉羊从前年的30/公斤跌到现在的22/公斤,大多数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许多养殖合作社已经彻底关门。

(二)菌种研发选育工作严重滞后。目前,全市食用菌菌棒产能已经超过8000万棒,但是用于生产菌棒的一级母种却全部依赖外调,二级菌种85%依赖外调,只有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水鑫旭食用菌有限公司等少数企业有二、三级菌种培育技术,育种能力和菌棒产能不匹配。大量的菌种外调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菌种外调有风险。外调菌种对本地气候适应性差,容易出现南橘北枳的情况。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受时间、温度、搬运等因素影响,导致活性降低,面临减产、不出菌等风险。比如,去年后官寨香菇生产基地外调三批菌种,出菇后只有一批达到预期产量,另外两批几乎没有出蘑,造成经济损失。二是菌棒接种成本高。以香菇为例,外调菌种每棒接种成本约0.35元,自行生产菌种成本可降至0.25元,如研发液体菌种,成本可降低至0.1元左右,同时能节省约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支出。

(四)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食用菌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设施化、工厂化栽培需要掌握不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市从事食用菌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服务不到位,在研发、培训、指导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都面临人才稀缺的问题。目前主要依靠外聘专家和种植大户,远远不能满足食用菌产业全面发展的需要。

(五)食用菌品种单一、品牌知名度不高。我市食用菌品质优良,但目前生产的种类较少,主要以平菇、香菇、黑木耳为主,猴头菇、羊肚菌、松茸等高价值食用菌种植面积很小,抗风险能力不足。同时,在全国、全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各个菌类生产企业都注册了不同的品牌,比如庆城悦堡里、镇原陇东大地、华池津华高塬菇”“登镇缘等等,经营主体各自为战,品牌效应有限,制约了长远发展。

五、工作建议

(一)强化绿色循环农业政策扶持。一是科学制定《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相关优惠措施,在食用菌产业园区布局、装备制造、基础设施配套、农作物废弃物回收利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促进食用菌产业的稳步发展。二是优化现有的相关政策,明确优惠措施,合理确定补助标准、补助范围,特别是各县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能够落实到位的补贴标准。三是积极向中央、省级财政争取涉农保险政府补贴指标,降低农户保费,提高参保率。聚焦灾害性天气、病虫害、食用菌生产等关键节点,积极与保险公司对接,设计多层次、可选择、不同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为企业和农户减少风险。四是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比如武威天祝县,相继出台《天祝县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方案》《天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种植食用菌的农户、合作社每个菌棒补助1.5元,畦栽每平方米补助5元,每回收利用1吨菌糠补助40元。天祝县今年预计袋栽食用菌8000万袋、畦栽30万平方米,产量7.47万吨,产值7.51亿元。

(二)推动传统种植业提质增效。积极推广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以苹果产业为例,我市目前苹果种植主要以红富士为主,占到总栽植面积的95%,该品种目前在山东、河南、陕西以及省内均匀大面积栽植,市场竞争激烈,群众收益不高。建议积极改进本地苹果品种种植结构,大面积推广价格高、口感好、适宜本地栽植的新优品种,凭借先发优势迅速抢占高端苹果市场,如瑞雪”“维纳斯黄金等。以瑞雪为例,每公斤收购价格比同等级别红富士高出一倍,该品种在全国栽植面积小、市场前景好,适合我市栽植,建议通过大面积嫁接改造,把我市打造成全国著名的瑞雪主产区,以此提升全市苹果产业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

(三)营造良好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氛围。一是健全回收处置体系,坚持市场化运作、专职化收集、无害化处理、指标化考核、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根据各县区种植结构、种植面积、废弃物产量等实际情况,规划建设回收站、点,划分责任区域,实现涉农村庄全覆盖。形成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市县集中处理的循环利用格局。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企业农户环保意识,做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意识入脑入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局面。

(四)培育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菌种。一是以省、市农业科研技术单位为重点,联合市内食用菌龙头企业,组建技术研发团队,选育优良品种,着力解决外调菌种良莠混杂、品质退化等影响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二是依托子午岭林区组织开展全市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挖掘本地优质食用菌资源,培养适应我市气候特点的优势菌种。三是鼓励支持企业加大菌种科研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增强菌种研发生产能力,推广液体菌种生产技术,提高本地菌种供给比例。

(五)降低菌棒成本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一是扶持壮大一批菌棒生产龙头企业,扶持建立统一的原料采购、菌棒生产、技术标准、市场销售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菌棒专业化生产水平,让庆阳菌棒走向国内市场。二是加强本地菌棒原料供应能力建设,畅通农业废弃物回收、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构建自给自足的菌棒生产使用体系。三是积极引导种植户建办菌棒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提产降本吸引更多群众参与食用菌生产。

(六)强化食用菌产业人才支撑保障。一是加强与陇东学院、庆阳林业学校等各类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聘请专家挂钩开展技术服务,加快菌种选育、推广新技术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工作。二是注重加强从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菇农、高层次管理人才培育工作。

(七)打造全市统一的区域公共品牌。一是围绕庆阳气候冷凉、子午岭林区生态环境优异、食用菌微量元素富集等优势加强对外宣传,要做亮宣传口号,让庆阳食用菌质优价廉的形象深入人心。二是组织申报庆阳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和三品一标认证,提高本地食用菌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举办各类特色活动,营造浓厚的食用菌文化氛围。如举办农产品推介会、美食节、亲子农耕体验等活动,发展集特色农产品种植、采摘、销售、餐饮及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新模式,让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真正成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乡村美丽、绿色循环的庆阳三农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