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化是我市“三化并进”战略的重要内容,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市委立足庆阳资源禀赋、文化内涵、产业结构,推动部署的重要工作。为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3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组织调研组,联合农业农村、商务、文旅部门同志赴正宁、宁县实地走访,并邀请驻县省、市人大代表参与,深入基层一线,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委托其他6个县(区)人大常委会报送相关情况报告,对全市情况进行整体掌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按照“以文塑旅、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路,深挖县域特色资源,创新任务落实举措,全力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旅游花费18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5.6%、86.7%,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百千万工程”已成为乡村振兴有效载体。紧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启动实施“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全力打造一百个示范村、培育一千个直播账号、培育一万个示范农户,有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文旅繁荣,助推全市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印发《庆阳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庆阳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特色村村情(2024-2025)》等各类规划,统一安排部署。各级党委、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摸排、 精准筛选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村,明确产业方向、产业重点,制定进度计划和落实措施。乡村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网络新知识,培养“新农人”、运用“新农具”、推广“新农活”,带头抓产业、搞直播、促销售,发挥带动作用。目前,全市打造特色村40个;投资3.48亿元,启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电商直播间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174个;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直播、有情怀的“新农人”13000名;全市培养粉丝千人以上直播账号1075个,带货销售额达3826.54万元。
(二)坚定依托资源禀赋优势,积极补短板强弱项奠定融合发展良好基础。依托农耕文明深厚、文化色彩多元、旅游资源独特等优势,充分整合资金,扬长避短,实现经济效应、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互促共进。一是农耕之源优势较好发挥。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持续挖掘“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提高“产”效能,培育“一村一品、特色鲜明”的村域产业体系。各特色村因地制宜发展“牛羊猪鸡、果菜菌药”等产业,20个特色村新建种养基地28个、种养大户112户,建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1个。注册“八珠黄酒”“子午黑木崖”等商标4个,培育“甘味”企业商标品牌3个。二是文化底蕴深厚得到利用。借助庆阳红色文化、岐黄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名贤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高天厚土、红色圣地、文化庆阳成为地域形象和知名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发展上台阶、出成效。成功举办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小香包变身百姓致富“大产业”。开展秦直道历史文化价值再定位学术研讨会,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围绕庆阳岐黄文化,庆城县打造药王洞养生小镇,推动文化交流展示、中医养生、民宿体验、黄土民俗融合贯通。三是借力推动旅游提质增效。坚持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文旅新特点,建立全网络营销矩阵。利用“臻品甘肃”、兰洽会、电博会等重点节会展会,举办网上年货节、“我为家乡代言”、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等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活动,农特产品网销规模占到全市网络零售总额的46.13%。成功举办庆阳市第二届直播电商大赛暨甘肃省第三届直播电商大赛庆阳市选拔赛。我市13名选手获全省“百强主播”称号,1户企业入围全省优质网货供应链企业TOP10。环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全国26个县之一),市内4名网络主播被评为全国农村电商直播优秀案例。
(三)坚持政府引导助推融合,六种场景差异化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局面。全市各级立足庆阳自然条件和禀赋特点,结合各地地域条件、产业结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围绕“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主题民宿型、民俗文化驱动型、红色文化赋能型、特色餐饮聚集型”六种发展类型,进一步优化乡村布局,形成和而不同、特色各异、多点开花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村。围绕“景区带动型”,合水县连家砭村依托子午花溪谷4A级景区,积极打造集游客吃住、游玩、研学为一体综合服务露营地,带动村民发展五小产业65户,开发太白山珍、有机大米等特色农产品22种,参与农户人均收入1.61万元。围绕“农业观光型”,镇原县毛庄村建成朝天椒种植基地300亩,积极打造农业观赏、农事体验、休闲采摘等配套产业,开发自制辣椒酱、干辣椒等特色农产品10余类。围绕“主题民宿型”,西峰区毛寺村以黄土塬地貌为基础、以蒲河川为纽带,按照凤凰展翅的设计理念,汲取传统窑洞元素,打造出“蒲河川田,塬乡人家”的现代特色窑洞民宿,入选甘肃最美乡村民宿。围绕“民俗文化驱动型”,镇原县依靠剪纸“剪云裳”服饰冲上热搜榜首,火爆省内外市场,全国播放量达百亿次,“剪云裳”团队先后被省文旅厅评为全省“百团展演”优秀团队,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围绕“红色文化赋能型”,华池县荔园堡村依托南梁红色文化,推出《红色廉政万年长》等文艺精品15部,“南梁说唱”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围绕“特色餐饮聚集型”,正宁县龙咀子村直播宣传民族点心、全牛宴、十大碗等特色小吃,实现销售收入23.3万元。
(四)坚持做实做大宣传文章,不断提升全网全国农文旅领域工作影响力。深度挖掘推广环县庄子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在环县召开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现场会议,围绕党建引领“共建兴庄”、致富能人“不忘山庄”、文旅融合“发展农庄”等7个方面,策划编印《环县庄子峁,咱老百姓的阿勒泰》宣传册,在全市范围内学习推广。实施农文旅宣传推介“十大行动”,推出《产业旺了乡村美了庄子峁今夕大不同》《村子火了游客多了庄子峁“乡土气”出圈了》等重点报道,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甘肃日报等中省媒体刊载报道290余篇,全网浏览量5530多万。配合央视完成《奋楫杨帆 富民兴隆 甘肃庆阳·我在大塬等你来》24小时新媒体直播活动,会同省文旅厅完成“大塬长歌·庆阳诗会”现场直播,推出网感强、能共情、大声量的内容,展现了庆阳文化魅力,突出了庆阳农文旅特点,全网浏览量达到了2300多万,有效提升了庆阳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一)观念需更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虽然各县(区)政府对农文旅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地位和作用能够高度重视、精心部署,但是个别基层干部认识水平不高,有“放慢气”的思想,将农文旅融合简单等同于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机械叠加,忽略了产业间相互渗透、协同发展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商务、农业、文旅等部门政策关联度、融合度还不够高,没有真正形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合力。对跨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还缺少有力抓手,集全市之力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比如,今年重点扶持村有11个,其中华池县荔园堡村(红色文化赋能型)、合水县黑木村(农业观光型)、正宁县董庄村(民俗文化驱动型),地理相近,特点各异,有打造跨县旅游精品线路的条件,但是现在还缺少这方面的协同联动。
(二)规划有欠缺,示范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旅游产品总体上处于“低、小、散”状态,缺少在国际国内“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端旅游品牌项目,“百度”给出的2024年甘肃省旅游十大城市排行榜中没有庆阳。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丁河村在推进农文旅融合进程中,以特色枇杷产业为核心,展开系统性整体规划,创新性打造 “共富工坊”,在深挖枇杷价值,构建枇杷花叶茶深加工产业链的同时,巧妙融合水乡文化,精心设计丰富多元的游玩项目。反观我市部分示范村在建设过程中,整体规划思维缺失、投入不足、工作欠账,未能充分发掘自身独特资源,实现产业与文化的深度交融;在项目布局上也缺乏合理性,难以对游客形成持久吸引力,进而阻碍整体示范村建设水平提升。调研发现,乡村旅游景点普遍存在道路狭窄、路况不佳,公共交通覆盖不足的问题。比如,正宁县龙咀子村特色旅游景点,距离县城较远,且道路崎岖,没有公共交通,限制了游客的到访意愿。
(三)创新有弱项,“土、特、产”文章亟待加强。我市“土特产” 产品创意不足:不够“土”,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和资源优势不够充分,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比如,庆阳老品种土鸡鹊山鸡种群少,有土鸡蛋不是土鸡下的问题。不够“特”,没有注册形成特色品牌,现有品牌影响力不够大,产品营销不足。种植羊肚菌、养殖中蜂、生产老豆腐等,没有打造出较为知名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苹果加工企业还有为陕西省等外地企业代工的情况。“产”量低,没有形成较大规模,质量不稳定,未能有效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高附加值转化,没有达到助农显著增收的效果。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推行 “稻鱼共生” 循环农业,创新开展 “稻田认领” 活动,将万亩梯田打造为国家 3A 级景区,农产品溢价率提升 15%。西峰、华池等地虽然有类似认领、种田的创意活动,但内涵不够丰富、体验度不够高。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拉板糖制作技艺,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网络销售日均近2000元,但包装袋上没有产地等规范标识。
(四)融合有不足,助农增收渠道窄能力较弱。我市苹果栽植面积130多万亩,年产出鲜果120万吨,产值近100亿元,但由于“庆阳苹果”品牌位列2024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第89位,与“烟台苹果”位列34位及“静宁苹果”品牌位列38位相比明显靠后,果农收入明显低于其他两地。静宁苹果在不断推进新品种引进培育工作的情况下,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果汁、果脆等果品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涌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打造了苹果主题的雕塑、景观和互动体验项目,串联苹果文化节、苹果采摘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让人们在欣赏美景、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静宁苹果的了解。反观我市,旅游景点、文化工厂与农业生产基地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与联动,没有达到1+1+1>3的效果,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不够强,资源整合不够,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附加值偏低。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关联不够,农产品没有与旅游市场有效对接,无法实现农产品的旅游化销售。同时,我市农文旅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农民群众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热情不高。
(五)要素支撑弱,未能聚能成势产生强大动力。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村是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村,搭建 “乡创中国” 融媒体平台进行有机蜜桃数字营销,2024 年电商销售额达 2.3 亿元,人才、资金、宣传等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反观我市农文旅发展要素保障上存在短板,人才不足、资金缺乏、基础薄弱,导致我市旅游资源在知名度和辨识度上差距明显。比如,面向社会发放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调查问卷,收回412份,其中328份显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农文旅示范村,更谈不上去休闲旅游消费。同时,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思想引领,进一步激活农文旅融合发展动能。坚持不懈落实“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与时俱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统筹抓”“抓统筹”并举,增强产业融合力。持续深化农文旅深度融合顶层设计、政策保障、制度机制等各方面创新,谋划制定推动文旅融合的“十五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农文旅融合专班作用,健全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各方合力,破解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难题。“走出去”“引进来”齐抓,激活市场创造力。组织市内农文旅从业者外出考察学习,更新发展理念。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全国性文旅展会,推介庆阳旅游资源和文旅产品,吸引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型文旅集团、头部企业参与庆阳旅游景点运营。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创新旅游资源管理和运行分离机制,提升景区运营水平。“抢流量”“扩留量”并重,提升经济贡献度。坚持以做优做强农文旅产业为基础,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庆阳、打卡庆阳,依托创建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旅游目的地承载力和服务力,把农文旅融合项目带来的“流量”转化为社会消费的“留量”、经济发展的“增量”。
(二)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加强政府组织引导和推动。突出抓点示范强规划。充分发挥庄子峁等知名农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引领作用,取得育得一花开、引得百花放的效果,带动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完善全市农文旅融合百千万工程规划,督促未编和将来纳入示范村建设的行政村早谋划,由县区政府拿出一定额度奖补资金,引进国内高水平规划团队,科学编制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突出因地制宜抓建设。加大对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完善景区内游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财政加大补助力度,在重点旅游景区推行“三免”(免停车费、免门票、免过路费)惠民举措,把有限资金投入在旅游资源聚集区、热门旅游景观带,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带,旅游资源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培训机构,针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课程。比如,定期举办农家乐经营者培训班,教学餐饮服务规范、传授旅游市场营销技巧。为乡村文化传承者举办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培训,提升其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创意产品的能力。
(三)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加大资源禀赋开发和升华。做大做强农业品牌。围绕我市“三元双向”循环农业、苹果产业、草畜养殖等优势,持续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创新庆阳 “土”“特”“产” 形式和内涵,培育、宣传推广具有庆阳辨识度的“庆阳礼物”文旅产品。依托电商产业渠道,构建“品牌培育+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体系。挖掘创意文化产品。充分挖掘庆阳文化内涵和资源优势,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群众访谈等方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故事和内涵,通过新媒体手段把庆阳故事搬上荧屏。比如,拍摄一部庆阳元素的影视剧、评选一批庆阳文化名人、生产一批庆阳特色的文创产品等。以香包节为契机,邀请国际奢侈品牌、国内知名品牌顶级设计师前来考察,推荐将庆阳香包“香宝宝”元素融入服装、鞋帽、酒类等图案设计,借力宣传发展。拓展创新旅游体验。依托市内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岐黄养生文化富集厚重的优势,将红色研学、民俗体验、养生保健、寻根问祖等元素结合起来,开发红色游、民俗游、养生游线路,让游客穿上体验装、吃上忆苦饭、干上农家活,住上土窑洞,感受庆阳高天厚土的独特魅力。
(四)坚持合作联动,进一步抓好区域产业主播大协同。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借鉴周边地区“79元游”“99元游”旅游活动,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与西安、银川、延安、平凉等周边城市的旅游部门、景区、旅行社等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推出旅游线路和产品,共同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加强区域旅游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区域旅游的便捷性和协同性。通过区域合作,扩大旅游市场规模,提升庆阳农文旅在区域旅游市场中的占有率和影响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在农业生产中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利用旅游市场的需求,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新媒体引流作用。加强网红主播培养和管理,以县为单位定期举办主播联播活动,定期举办专场主播、行业主播活动,提高主播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坚持环境营造,进一步打造多选项旅游精品路线。优化住宿餐饮。招引、建设、投运一批五星级酒店和优质餐饮企业,加强出租车、公交车、酒店、餐厅等旅游服务单位整治和管理,从自我做起、从口碑抓起,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安全的旅游环境。加强市场整治。持续开展乡村旅游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欺客宰客、削价经营、恶意竞争等行为,规范旅游市场。加强乡村旅游安全管控,落实乡村酒店、农家乐等的安全应急保障预案,严防不安全事件发生。加强宣传推广。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结合示范村六种发展场景,跨县区打造休闲、观光、商务旅游,以及自由行、跟团游、自驾游等差异化、多选项的旅游“菜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构建“线上 + 线下”融合矩阵,线上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打造庆阳网红话题,制作方言版文旅短剧;线下在社区广场设置“流动非遗馆”,组织“周末微度假”。注重场景化营销,将香包刺绣、窑洞民宿等元素植入餐饮、商超等日常消费场景,让居民在生活中自然接触文化 IP。
下一篇: 关于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